Hand Tour Community
一幅古画的故事
作者:成建业 来源:北庭文史 发布时间:2019-07-02 10:56:24
《话说北庭》通过中央电视台第4套播发,向地球的各个角落告知了北庭昔日辉煌及今日的繁荣。伴随着千佛古刹一千佛洞也作为镜头的一瞬,巧妙地通过电视记者采访的手法,向世人作了介绍。
采访的对象是:近科世纪高龄的王老太太(即我县退休干部王玉璋同志的母亲,我等尊称“王老太太”-笔者注)的一个片段其情景是:慈祥的王老太太从内室取出一个用多层厚纸包裹的长方形物件,老太太神色庄重的、小心奕奕的剥开层层包纸,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用名贵木材为框,装帧着一幅彩绘的玻璃绘画无独有偶。
对于这幅画,笔者曾有目睹,它的形象是用特种名贵木材精工制作的约4060厘米的镜框,框中设置绘画。用手抚模画面十分平光,丝毫感觉不到绘画色彩和线条的笔痕,甚至用湿抹布擦画面尘物,对画面丝毫无损。所以历经多年该画亮丽如新,可谓奇妙观止。
对于这幅画的来历我曾亲临王老太太对记者的谈话。虽然王老太太年近百岁,但叙说画的来历,总是记忆清晰并以家乡的京、津语腔,有条有理的诉说…
在我的粗略记忆中,王老太太是这样说的(大概内容):说是在那满清晚期,特别是京、津地带,连年战火,四处“狼烟”,安分的“良民”实在是无从生计,为避战乱,大批流亡者举家逃亡他乡。王老太太的先辈就想往找一处“安稳的地方”。于是一家大小,肩挑人背,背井离乡,向西方随着人流越过中原大地,穿过河西走廊,一路风尘,抵达西口的嘉峪关一自古出关的人流传着这样的言词“一出嘉峪关,两眼泪不干,向前看黑沙滩,向后看鬼门关,十个出了关,九个不回还”。它的含意是那样的无奈,也可解读为十个出关只有一个生还,也可能十个出关其中九个找到一方“净争土”,也就不想再进关。各种的解读,都是怀着听天由命的心思-王家一家老小深知前途的渺茫,但无路可退,只好做了充分的准备,踏上了难以回归的险恶之路,历经艰险抵达哈密,算是见到了人烟,后经辗转,北翻天山经木垒达奇台,最后落脚孚远(即吉木萨尔),一路风尘,屈指一算,达一年之久。即决心就以再创基业,经几年的艰辛总算安定了下来。并写信给故乡的亲人报以平安。故乡的亲人总是忘不了远离家乡的人,委托可靠的人,来到孚远以控究竟。来者二人,一路风尘,徒步而行,经一年的旅途到达了孚远亲人相见,只是一番泣吧……
远方来的亲人,自然看到了革创的基业和较安宁的环境,就怀着好奇的心情四处造访当地的风土人情,偶而惊喜发现县城有一“千佛洞”古迹,所幸二人中有一丹青”高手,他多次到前往地瞻观,并“写生”记忆,经数月调整,二人备足了盘费又踏上了返回故乡的行程,回到了故乡。这位“丹青”高手,难以忘却远离万离之遥的胜迹,着手用当地的独有的绘画手法-玻璃画-精心创作。经数月的绘画绘画出了一幅题款“千佛洞”的精美伤口有心的人总是有心人,即制成特殊包装—背架”,又是二人,背伏着这幅宝画,历经一年的旅途来到了孚远,慎重的交付于在疆的亲人,作为留念来者了却了心愿,不日又返回故乡。今人闻此情景过程这些先辈人,为一幅绘画往返数万里,徒步丈量路程,其心情、精神何等伟壮…王氏家族得到这件宝画就悬挂在客厅,供人观赏亦作为供品,成为一个“镇家之宝”,随着时光的变迁,经清末、民国至到解放这儿不同的历史时期变革,所幸保存了下来。但社会的潮流也难想象,自王老太太接管这幅珍品精心的收藏保管,只有信得过的人才能“请出”品偿。直到“十年”动乱的特殊的年代。老太太为护其宝煞费心机,用心包装时尔放在顶棚里,时尔放在储藏杂物房,风声最紧的时期,深埋在存放煤炭房的炭堆底层这段艰难的时期总算度过了,十年中惟有“革命者”风风光光的将客厅供桌上的一些瓷器供物被拿走,不知怎么“革了命”在平和后归还物品时,也就不知去向-可能被某革命者”发了“革命财其人也似乎在吉木萨尔县城随着物品蒸发了。
但历史的潮流不是以个人的意志可阻挡的,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历史潮流更是如此。在人们的记忆中王老太太的宝画逐渐从好心人的脑海中逐渐浮现而出,其画的复制也布于某饭店的大厅供众人热目。
对于这幅画,就此简叙:这幅画的外形已于前述再不级述,它的画面,是彩绘,画面是一个向远方的山沟,有蜿蜒的小道和一溪水流达画面析部,更远处又有远山,山下似乎隐约的有些建筑物并临水面。小道和水溪的中部有一用石板做的板桥搭在小溪权作跨水小桥,连接通往深山的小道,桥旁有一用红柱支撑的凉亭这就是俗说的“水过凉亭”。画面的右上角,题款”,三个苍劲的行书大写“千佛洞”,但无作者题名和印章(实为憾事)
其画的技法更有特色,是京、津某地的一种独有的绘画技能“玻璃画”,它是用平板玻璃,从玻璃的背面作画(这是独有的技法)-而这幅画独到之处是用特有的传统的颜料着色,笔法上不仅运用了传统笔法,也融汇了西洋的笔法,因此该画色彩层次分明且溶合一体…显的格外鲜亮,且有立体感。
对于这幅画题为“千佛洞但在人们设想中可能是一幢宏伟的香烟燎绕的殿堂,且朝香者熙熙攘攘,但出乎意料的画面却是特有的平静却空无一人,那么如何解读这幅画就需开动脑筋,发挥想象。不由的我想起一个民间的传说。
说起在那过去的古代(也不知是哪朝哪代),有一繁华的城镇,商贾云集,文人成伙,各领风骚。其间有一在位的县太爷也喜爱文墨,某天心血来潮,发出告示:请诸位丹青高手在某馆“笔会”。
高手们蜂拥而上都想一展身手而博人们的青垂。该县太爷当然事先筹备一番,望着各位才子,鼓励一番后,当庭宣传每人作一幅画,题目是“深山藏古寺"。众位才子们各态百出,有丑有俊,有快有慢,不时各交作品,
经县太爷的精选,归纳理出三类作品:
一类是深深的山沟,山沟深处尽头云雾重重,透过云雾隐约露出佛塔和庙堂--也可说是深山藏有“寺”。
二类是:深深的山沟,山沟的深处有一棵大树的树冠伸向山沟,树杈其间露出庙宇特有的一角。
三类是:深深的山沟,山沟的深处露出一大树的树冠,在通往深处有一崎曲的小道通向深处,在小路当间有一小和尚挑着一担水,拾级而上……。
其县太爷点评第三类为上乘一深山合题,惟小和尚担水,画中虽无寺,而小和尚担水向何方,不言而寓一去向寺庙,其寓意深山里有寺庙,只是没有画出,其意就是,整个画面切合题意也发人深思。
第二类次之,通过树权露出寺庙一角也可理解为“藏”,但勉强一些。第一类和命题不符,最次。通过这个喧聊,我等再看“千佛洞”这幅画,它避开常理,千佛洞在什么地方,虽然画中空无一人,但画中的“水过凉亭”那是为人而造,朝山进香的祈忱者,徒步而上,望着远远的深山,中途汗流如雨,恰到好处有一凉亭正在小的好地方一这就暗示人们经常来。远处的小屋可以想象,达到顶处就可到想往的千佛洞,它是什么模样,到了就知道了…
通过想象,领会它的寓意,就会领悟这位百年以前的作者,虽则不书名,留给我诸多的遐想,难怪此画自从出世至今历经一百多年,有人一瞻为快,且有打主意,挖空心思拥为己有,多亏王老太太凭着一片赤心,想方设法历经险恶,最终使这幅重见天日。
谢谢受人尊敬的王老太太。
编辑:武帅
责编:宋汶璇
审核:林笑文
在线咨询
2060845487
0994-2283120
投诉电话
0994-2283120
猜你喜欢